- · 《应用昆虫学报》刊物宗[09/01]
- · 《应用昆虫学报》征稿要[09/01]
- · 《应用昆虫学报》投稿方[09/01]
- · 《应用昆虫学报》数据库[09/01]
- · 《应用昆虫学报》栏目设[09/01]
全面消灭蚊子可不可行?对话中国昆虫学会副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图源:网络 蚊子被视为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黄热病、寨卡病毒……这些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均可通过蚊子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每年
图源:网络
蚊子被视为威胁人类的“头号杀手”。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黄热病、寨卡病毒……这些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均可通过蚊子传播。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显示,每年死于由蚊虫叮咬引起或传染的疾病的人数超70万。
全面消灭蚊子,是否利大于弊?
“但我认为,要全面地消灭蚊子,把蚊虫种群彻底消灭掉,这是不现实的。” 戈峰指出,蚊虫在地球上存在了上亿年,其演化历史远比人类久远,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它们已经适应了环境,并得到了很好的生存。蚊虫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目前全世界已记录的蚊虫有3000多种,且生活习性广泛,可适应生存环境多,繁殖率高,虫态多,因此要彻底消灭蚊虫很困难。
日前,针对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开展全面消灭蚊子的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答复称,将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技术的研究,以创新技术推动防制工作,探索环境友好、绿色可持续、经济适用的蚊虫防控技术,降低蚊虫密度水平。
在灭蚊技术研究方面,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称,2008年以来,国家重大专项课题支持对重要病媒生物监测和传播相关病原体检测技术等开展了研究,在病媒生物(蚊虫)高效自动采样装置、病原体快速检测技术、媒介效能等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但在创新蚊虫控制技术研究方面总体仍较薄弱。
专家:科学防控 综合防制
封面新闻记者 邵萌 实习生 朱文丽
全面消灭蚊子,技术上可行吗?
“蚊虫对人类确实是构成了极大威胁,是传播病毒重要的媒介生物,所以如何科学防控,减少对人类的危害,特别是减少疾病传播,而又不影响整个生态系统,这是我们未来要考虑的问题。”戈峰说。
戈峰表示,运用科技手段精准防治蚊虫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他认为,现在有几个技术值得重视,一是运用沃尔巴克氏体,这是一类能感染节肢动物的寄生微生物。通过技术手段让雄蚊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并释放到环境中,雌蚊与感染后的雄蚊交配后将无法正常产卵,或卵无法正常发育为成虫。目前该技术已在多国开展研究,我国广州也在进行相关研究。二是通过运用对蚊虫有吸引作用的性信息素、仿生化合物等将蚊虫吸引并灭杀。研究显示,人类之所以吸引蚊子,跟人类释放的挥发性气体有很大关系。此外,灭蚊灯、一些低毒、无公害的杀虫剂也可考虑。
戈峰指出,在自然界中,蚊子的各个虫态,无论是产的卵,还是幼虫、蛹、成虫都有天敌,它们之间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食物网上的一个链条或一个点缺失,会影响其他物种生存,消灭一种蚊子可能导致一些动物失去主要食物来源。如果蚊虫全部灭绝,那些以蚊虫为天敌的生物也可能面临着灭绝,甚至面临生态上的灾难。
对个人来说,戈峰建议,最好运用物理防制手段避开蚊虫。包括注意个人卫生,家中安装纱窗、蚊帐,外出多穿防护衣服,适当使用一些风油精等驱蚊产品,这些都是很好的防护措施。科学使用灭蚊产品,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
在蚊虫防制方面,近年来,病媒生物防制工作作为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表示,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已达1097个,形成了“三位一体”的蚊虫等病媒生物生态学、病原学和抗药性监测网络,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控制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科学选择蚊虫控制杀虫剂提供了决策依据。
记者注意到,国家卫健委在答复中也强调“降低蚊虫密度水平”“减少蚊虫传播疾病的几率”。答复还指出,指导各地开展蚊虫孳生地清理,整治人居环境卫生,从源头降低蚊虫等病媒生物密度,防控蚊媒传染病传播。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技术的研究,以创新技术推动防制工作,探索环境友好、绿色可持续、经济适用的蚊虫防控技术,降低蚊虫密度水平。
尽管全面消灭蚊虫不现实,但戈峰强调,完全可以达到降低其种群密度,将蚊虫尽量降低到对人类造成极低危险的程度。
文章来源:《应用昆虫学报》 网址: http://www.yykcxbzz.cn/zonghexinwen/2022/0917/1782.html